“人民至上”的邮政实践——上海邮政抗疫保供保通保畅工作纪实来源:中国邮政报   作者:中国邮政报记者 吕磊 张申佳   时间:2022-06-15

“邮局流动超市”受到市民欢迎。图为杨浦区政本路支局员工(左)在某社区门口与志愿者核对物资明细。□汤顺佳 摄

  6月1日,上海开始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走出疫情的阴霾,曾经熟悉的上海终于回来了。

  5月25日晚,上海邮政的一条“率先恢复收寄个人寄递EMS特快专递服务”的消息推送很快引来了众多市民的跟帖留言——“终于能收到快递了,我的快乐又回来了。”“今天邮政EMS送来了换发的驾照!”很快,这条上海邮政复工的消息被媒体转载近1200次。

  4月27日,随着寄往长三角的EMS特快专递服务恢复,上海发出的EMS特快专递可通达全国;5月7日,EMS同城文件和3公斤以内物品寄递服务恢复;5月18日,位于金山区朱泾镇的金龙新街邮政金融网点恢复营业,成为全市首个复工复产的邮政网点。作为上海快递业首批复工复产企业,上海邮政全力助力这座城市步入正轨。

  截至5月31日,上海邮政已累计运送保供物资和防疫物资3.5万吨,服务各类单位和小区7092个,惠及市民超过615万人次。4月27日至5月31日,全国邮政收寄上海路向特快邮件超过261万件,经南京集散中心直封上海邮政各营业部格口邮件的妥投率达92%。同时,上海邮政主动对接“白名单”企业2399家,收寄EMS特快专递邮件超过358万件。

  坚守——确保通信不中断

  在上海疫情防控期间,上海邮政凭借自身遍布社区、乡镇的网络优势和“四流合一”的资源优势,全力保障通信服务畅通。从最初3000人在岗,400多辆持证通勤车运行,到5月31日,上海邮政上岗员工达到10272人,办理车辆通行证1117张,这两项数据在全市邮政快递企业中均居前列。

  “把我列入留值人员名单,在单位睡和在家睡是一样的!”因为这句话,上海邮政机要通信局主管通信生产的副局长徐建华在福州路上的百年邮政老楼里坚守了67天。在他的带领下,机要通信局的生产骨干纷纷报名参加值守。3月31日至今,10余名机要通信人员累计收寄、投递机要文件4万多件,践行着中国邮政当好党的“红色传令兵”、保障机要通信不中断的诺言。

  “小钟,现在报纸还能不能送到?”奉贤一个封闭小区里两位90岁高龄的老党员夫妇是“宁肯不吃饭也要看报的”。老两口打电话给投递员钟康利咨询党报党刊投递情况。“你们不要着急,虽然好多投递员因为疫情无法上班,但我来想办法,一定给你们把报纸送到。”钟康利用“四川普通话”安抚着老两口。作为“孝贤爱心邮路”的主人公,这个新上海人已经整整5年没回老家了,本来今年早早买好车票请好假、准备回家给父亲扫墓的他,因为疫情又被“滞留”在了奉贤,并始终坚守在投递一线。疫情期间,上海邮政149个营业部和王港、沪太路国际邮件处理中心等枢纽始终没有停摆,数百名邮政投递员、转运员、接发员坚守在缺床少被、餐食受限、洗漱不便的转运楼、投递间里,为保证全市报刊、信函邮路的畅通无私付出。

  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为此作出批示,感谢上海邮政员工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克服困难,想方设法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和机要通信传递工作,并向大家表示敬意。

  全国三分之二的国际进口邮件从上海通关,上海邮政承载着“外防输入”的巨大压力。在上海实施静态管理初期,上海邮政国际分公司总经理陈新迅速动员组织了一支103人的队伍驻守在沪太路和航飞路作业区,并协调园区内各兄弟单位及海关等部门组建“临时党支部”。他们严格落实进口国际邮件“首站消毒责任制”,保障静态管理期间上海口岸进出邮件的安全、通畅。同时,陈新还带领员工为跨境电商企业的留守员工送去补给物资,得到对方的好评。3月28日至5月31日,上海邮政累计收寄国际出口邮件235.6万件,发运各类邮件619吨。

  上海邮政负责人表示:“疫情暴发后,我们及时召回了部分员工,驻扎在处理中心、客户仓库、网点进行闭环生产,确保邮路不中断、投递不中断、保供不中断。最困难的时候,上海邮政也保持省际和国际出口邮路通畅,日均业务量近10万件。”

  创新——打通服务“全链路”

  “原来邮车还能变成‘流动超市’。”“原来邮局还能变成保供物资的前置仓。”疫情期间,上海市民纷纷点赞邮政服务的创新。

  如果让上海市民回顾过去两个多月的生活感受,定闹钟“抢菜”、找团长“拼团”是被最多提及的事情。在城市全域静态管理期间解决2500万人的吃饭问题,绝非易事。关键时刻,上海邮政主动请缨,成为上海市“托底保供主力军”和“政府礼包托底采购总集成商”。

  闵行区邮政分公司总经理周华元介绍说:“邮政托底保供的优势在于‘全链路’。原来的保供礼包发放可能是分段式的,从物资采购、打包分装到社区配送,由不同的主体承担。而邮政提供的是‘一条龙’服务,这样效率更高、质量更容易追溯。”

  据统计,上海邮政仅用4天时间,就为浦东、宝山的重点区域637个小区的16510户居民提供了生活必需品配送服务,完成市政府交办的第一阶段保供任务。第二阶段截至5月31日,累计为浦东、宝山的重点区域34340户居民和青浦徐泾、赵巷两镇50915户居民配送了生活必需品。

  为保障社区居民的物资供应,上海邮政快速组建了一支4000多人的“邮乐优鲜”社区团购“团长”队伍,启用桃浦中心仓,筛选出100个网点作为保供服务物资“前置仓”,推出“流动超市”,进一步打通配送“最后一公里”。截至5月31日,全市16个区邮政分公司已对接114个街道、1172个居委会,安排邮政“店小二”882人,为近20万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物美价优的物资订购配送服务。

  5月上旬,上海杨浦区政本路邮政支局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央视、上海电视台、上海广播电台等记者纷纷来这里采访“邮局流动超市”。相比于市面上动辄100份起购、满2000元起送的大单,“邮局流动超市”5份就能hold住,相当于“零门槛”了。“食品新鲜送货又快,还能灵活调整套餐配置,在防疫上也做得到位,我们喜欢这样的食品,也信赖这样的服务。”住在杨浦区东岸新里社区16号楼的浦先生说。在杨浦区商务委的组织协调下,杨浦区邮政分公司率先在长海路街道启动“流动超市”,将邮政保供便民服务直通社区。杨浦区分公司总经理沈忠明介绍说:“有些小区一共不到100户,达不到团购的起点。为此,我们推出‘流动超市’,就是要让每一个居民都能团购到想要的物资。5份就能下单,居民都很开心。我们投入了30多辆车作为‘流动超市’,每日平均下单量在500单左右,最快的1小时内就能送达。”

  上海邮政能够为市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也得益于全国邮政这张“大网”。在集团公司的总协调下,由中邮电商公司、邮乐公司负责保供产品,集团公司寄递事业部及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分公司负责网络运营,高效联动。邮乐公司发挥平台集采价格优势,使产品价格普遍低于市场价5%至10%;浙江、江苏邮政设置了3个物资汇集点,全国各地源源不断的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搭乘邮车或直达或转运到上海。

  尽责——为了市民的呼唤

  疫情期间,药品的配送同样是保供的重点。上药集团、国药集团与中国邮政合作,为上海市民搭建药品配送“绿色通道”。4月15日至5月31日,上海邮政已完成2.3万余箱药品配送,惠及近45万户居民。

  “疫情刚开始时,我们配药专班只有3个人,但随着居民配药需求不断增长,我们调配了8辆车和40多人进行药品配送,目前已经配送大约15万单了。只要有需求,我们就一定全力以赴做好服务。”虹桥邮政营业部经理许长雄说。

  “邮政服务能够解决我们‘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他们对这里的配送路线很熟悉,所以配送药品很及时,居民反响非常好!”虹桥镇政府党建办负责人说。

  患难见真情,像这样的事例在疫情期间不胜枚举。身体患病需要定期治疗的一位大学生向民生一网通求助,松江和奉贤两地邮政接力,跨区送上了学校开具的大学生医保住院结算凭证。奉贤邮政与区中心医院合作,开通“线上就医、邮政送药”民生项目,得到医患双方的赞誉……

  在同心守“沪”期间,老年群体的生活被社会广泛关注。黄浦区邮政分公司迅速抽调车辆、人员,制定配送方案和路线,配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将3560箱公益物资配送到全市12个区的19家养老机构。“邮政送来的是全社会的关爱和温暖!”一位养老机构的员工激动地表示。

  同时,上海邮政联合市慈善基金会,启动了全市13万份关爱礼包的配送项目。许多老人在收到礼包后十分感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也给上海邮政发来感谢信。“感谢上海邮政主动承担全市‘防疫生活关爱包’的配送任务,给受疫情封控影响的社区高龄独居老人送去社会的关爱和温暖,为上海的抗疫工作贡献了邮政力量。”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项目发展与客户服务部负责人说。

  一份药品、一个关爱礼包,承载的是整个社会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企盼。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当下的上海,大家都憋着一股劲,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