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篆书
基本属性
图序图名面值
(2-1) T西周·毛公鼎80分
(2-2) T秦·泰山石刻80分
  • 中国古代书法—篆书
  • 国家邮政局定于2003年2月22日发行《中国古代书法——篆书》特种邮票1套2枚。

  • 邮票志号: 2003-3
  • 发行日期: 2003-02-22
  • 全套面值: 160分
  • 齿孔度数: P12
  • 邮票规格: 30mm × 40mm
  • 整版枚数: 20
  • 印刷版别: 胶印
  • 设计者: 王虎鸣
  • 责任编辑: 刘继鸿
  • 印刷厂: 北京邮票厂
背景资料

书法是中华艺术的瑰宝。其生产与发展的功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秦汉以前,为汉字的“造字时期”;汉代到唐代,为“造形时代”;唐代以后,汉字诸体都有了标准形式,书法家只在汉字字体的共同规范下,追求汉字形体美的个性化,称之为“风格时代”。篆书作为中国书法的一种,它起源于西周末年,东周时在秦国一带流行,至秦始皇时达到鼎盛,汉代开始衰退。这三个时期的篆书风格有较大差异,东周时的篆书称为大篆,秦始皇时称为小篆,汉代的称为汉篆。

  大篆,小篆的对称,狭义专指籀文,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存世有铸造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公元前828年—公元前802年)的毛公鼎上的铭文。

  小篆,也叫秦篆,秦代通行的文字,是在籀文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字体匀圆齐整,较大篆简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纳李斯的意见,推行统一文字的政策,以小篆为正字,淘汰通行于其他地区的异体字,对汉字的规范起了很大作用。存世有《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残石。

  2003年2月22日,为了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书法艺术瑰宝,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国古代书法-篆书》特种邮票,全套2枚。

  图1为“西周·毛公鼎”。画面篆体文字选取自铸造于西周晚期宣王时期(公元前828年—公元前802年)的毛公鼎上的铭文。

  毛公鼎于清道光末年(1850年)于陕西宝鸡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出土。因制器者为毛国的毛公,因而得名。该鼎系青铜铸造,通高53.8厘米,腹深27.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围145厘米,重达34.7公斤。器形作大口,半球状深腹,獸蹄形足。口沿上树立形制高大的双耳,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该鼎出土后,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陕西古董商苏亿年运到北京,在民间流传多年,曾数易其手。1946年时藏者陈咏仁将宝鼎捐献给当时的南京政府,归原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收藏。解放前又被运往台湾,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腹部的内壁上,铸有32行497字铭文,是周初太史所作的诰命,为传世青铜器铭文中字数最多的作品。铭文记录了宣王的叔父毛公襄佐周天子,受天子之命全权治理国家,后经天子赏赐而制此器的史实。全文分为三段,第一段,论述毛公为卿士的情况,第二段述及毛公为诸侯时的情况,第三段叙述毛公为司马时的史实。最后记述周天子赏赐的财物。全篇文字再现了宣王中兴,选贤任能,而能者忠诚于王的情景。毛公鼎的铭文字体属于大篆,其书法风格浑厚,瘦劲流畅,气度轩昂井然,笔力沉雄,凝重而不失典雅,布局妥帖,充满了理性色彩,为金文精品。毛公鼎上刻的铭文是当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的,是西周青铜器之最,相当具有研究价值。

  图2为“秦·泰山刻石”。画面篆体文字选取自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泰山,由丞相李斯用小篆书写的为始皇功德铭石刻。

  《泰山刻石》系泰山现存最早的石刻,为国家一级文物。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泰山,行封禅之礼,后立此碑以记之。碑石四面刻字,其余三面为始皇功德铭,共144字;一面为秦二世胡亥于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东巡时加刻的诏书和从臣姓名,共78字。刻石四面广狭不等, 刻字22行,每行12字,全文222字。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原石立于泰岳之顶玉女池,后历经变迁,现移至山东泰安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1928年修筑一座门式碑龛,建国后,于碑龛正面镶装玻璃保护。

  泰山刻石名闻遐迩。历代前来棰拓者太多,所以早在宋代,原石就被棰拓致残。后又复遭大劫,残石散落,现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又称“泰山十字”。其中“臣去疾臣请矣臣”7字完整,“斯昧死”3字残缺。

  泰山刻石的书法,历代被奉为小篆圭臬。它是在大篆(金文)和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其结构特点是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字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称,用笔沉着凝重,笔画有劲厚实,给人以端庄肃穆的感觉。唐张怀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小版张8枚邮票按(1×4+1×4)二图直连印排列在偏左居中;右侧为“中国古代书法篆书”文字,其中“篆”字为大大的篆体,“書”字为红黄色印章;左下角为直排“中国古代书法篆书”的拼音和“北京邮票厂”。画面背景为篆体文字。

设计师

王虎鸣

邮票印制局设计总监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王虎鸣,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璜设计系,2001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现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印制局设计总监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2002年当选全国邮政系统先进工作者;2003年荣获首都抗非典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4年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2006年当选“中国首届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2018年荣获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设计40人功勋荣誉奖章,2019年荣获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设计70人金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7年至今先后设计邮票140余套。设计的邮票多次在国内、国际获奖。其中《中国皮影》 和 《何香凝作品选》邮票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二十四节气》邮票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展;《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本票和《唐诗三百首》邮票分别荣获国际政府间年度最佳邮票创新奖。 主要代表作品有:《中国大龙邮票发行一百一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香港回归祖国》、《中国首次载人飞行成功》、《中国探月首飞成功纪念》、《申奥成功》、《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吉祥物》、《火炬接力》、《奥运场馆》、《唐诗三百首》、《文房四宝》、《梅兰竹菊》、《福禄寿喜》、 《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中国书法》、《中国民间木版年画》、《故宫建院九十周年》、《二十四节气》、《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邮票。 为金币总公司设计:《青藏铁路开通纪念》、《奥运火炬》、《建军八十周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海南建省二十周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世博会》、《京剧脸谱》等纪念金银币以及为开元公司设计《奥运火炬》、《 十二生肖 》金银纪念章。 为国家税务总局设计:《青花瓷器》、《中国戏曲》、《陕西民间工艺美术》《中国古代税收思想家》、《明清榷关》、《红色税收记忆》》、《丝路回望》等印花税票。 标志设计:中国速递协会会徽、全国最佳邮票评选标志、2009年世界邮展吉祥物、2016年亚洲邮展会徽、中国贸促会《贸信通》标志、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暑进住中国40年标志。